拼多多出评软件

黄峥和他的拼多多,真的非常可怕!

低调隐退的黄峥,以拼多多为基,凭借486亿美元的身价,力压瓶装水巨头钟睒睒,成为中国新首富。尽管有人质疑拼多多壮大背后是“一家独大,众商受损”的悲歌,但黄峥的远见卓识与商业智慧,从其过往分享中可见一斑,堪称商界奇才。

有趣的是,尽管饱受争议,拼多多却在批评声中茁壮成长,市值超越阿里、京东,黄峥也因此加冕首富。外界常将拼多多的成功归因于经济下行期的消费降级机遇,实则下沉市场战略仅是拼多多发展初期的重要一环,为其积累了初始流量与资源。

谈及拼多多,不得不提黄峥受巴菲特启发后撰写的《逆向资本思维》,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其深邃的商业思考,也预示着拼多多独特的发展路径。

黄峥和他的拼多多,真的非常可怕!

黄峥曾说:“保险是放大了资本的力量,如果所有富人都看懂保险底层逻辑,市场高度自律不受干扰,法律可以保障保险资本及复利的合法性,保险是可以实现让富人一直富裕下去的金融工具。”

黄峥深受偶像巴菲特影响,其商业帝国构建理念与巴菲特不谋而合:一手紧握保险业务,稳固风险抵御之盾;一手则精准投资,将资金注入具备强大竞争壁垒、能持续创造复利价值的领域,犹如精心培育的果园,源源不断地产出财富之果。这一策略精髓,在下面黄峥的文章中亦有深刻体现,值得深入研读。

在资本主义的美国诞生了一个神奇的巴菲特,他从保险和资本复利的游戏中获得了快乐,又轻轻地把钱的包袱给了比尔盖茨。

这好有智慧,这大概是在资本主义环境下一种资本家最简单、轻松获得快乐的方式。钱先积累然后再分配,这个循环中,巴菲特主要专注于前半段。在“后资本主义”的时代里,假设钱的有效再分配和积累同样重要。

我不禁在想,有没有可能同样用保险和复利,或者说是倒过来的保险和复利来让财富分配更均匀一些呢?

存不存在一些机制能让穷人也能卖“保险”给富人,穷人也能卖一些自己的“软实力”、自己的意愿、抗风险能力给富人,从而实现更精细化的反馈,周期更短的钱从富人向穷人回流的循环呢?

比方说,有一千个人在夏天的时候就想到在冬天的时候要买一件某种样子的羽绒衣,他们一起写了一个联名的订单给到一个生产厂商,并愿意按去年的价格出10%的订金。

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工厂是愿意给他们30%的折扣的。因为工厂从他们的联名订单里获得了一个工厂原来不具有的一种需求的确定性。

这种确定性可以转变为利用生产计划低谷进行生产的便利,也可以转化为采购原材料时的笃定。工厂甚至可以进一步把这种确定性进一步售卖给上游和配套厂商来换取工厂成本的进一步降低。

如果这一千个人有一定的信用记录,他们一起下了一个联名订单,表达了意愿但没付订金,那工厂愿意给他们折扣吗?我想大概也是愿意的,只是可能不是30%,但8%可以吗?这就好比工厂用自己发行的限时折扣券,向普通消费者购买了一个保证在未来购买的保险。

这里的本质是,每个人(无论穷人和富人)对自己的意愿,对于自己在未来某个点的需求和规划往往是比其他人要清楚得多的。

而且这种每个人的规划和意愿,以及个体对自身某个行为的确定性的把握,对满足需求的供给方往往是有价值的。它可以降低组织生产的不确定性,可以帮助实现资源以及资本的更有效配置。

为此,我猜想资本家、富人是愿意向普通人、穷人购买这种反向的保险的。

这种反向的保险能让每一个普通人的信用和意愿变现,这种反向保险不再是穷人积累信用和钱向富人借钱付利息(在借贷的情形下,穷人因为借了钱,要付利息。因此他买的东西反而要比富人买的贵)或者是花钱给富人买生活的确定了。

而是反过来,富人、资本家出钱给普通人、穷人买他的生产资本配置的确定性。前面一种保险和金融借贷产品,钱是从穷人流向富人的,而这种反向的保险钱是从富人流入穷人的,这里应该有质的差别。

黄峥借鉴巴菲特模式,构建独特商业帝国,将保险与投资融合,保障与增值并重。其拼多多模式创新,先订单后生产,提升效率,实现C2B转型,快于传统B2C模式,这正是其迅速崛起的关键。

拼多多以AI驱动,融合Costco的供应链计划与迪士尼的娱乐元素,形成独特竞争力。然而,其“仅退款”政策引发商家不满,展现了黄峥对人性深刻洞察与策略运用,尽管此举被指放大人性阴暗面,甚至引发“0元购”担忧。

在社交电商领域,拼多多巧妙利用人类社交天性与损失厌恶心理,通过“砍一刀”等活动激活用户社交网络,简化消费决策过程,聚焦于价格优势,成功驱动市场增长。这一系列策略,不仅体现了黄峥的商业智慧,也展现了其在人性把握上的高超技艺。

黄峥说:“拼多多吸引的是追求高性价比的人群,他会买一个爱马仕的包,也会用9.9元买一箱芒果,这跟消费能力没关系。实惠这件事,是一个普适性的需求。

拼多多的核心不是便宜,而是满足用户占便宜的感觉。黄峥和他的拼多多,真的非常可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多多运营笔记 » 黄峥和他的拼多多,真的非常可怕!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